后人在总结萨尔浒之战时,有的人将战败原因推给了后方指挥的杨镐,有的人会将责任归咎于四路大军配合不当,更有的人会强调四路分兵是兵家之大忌。
但后人却经常忽略这样一个细节,在这场大战爆发前,明军的四位统帅都在干什么?
答案恐怕会让很多后人大吃一惊,在萨尔浒之战爆发之前,四位统帅中已有三人长期脱离于明朝军旅,他们也同样长期赋闲在家,甚至他们根本没有经历过努尔哈赤由弱小走向崛起的复杂过程。
在明朝四路征讨大军中,杜松所指挥的西路军被公认为实力最强,加上早年的杜松曾在蒙古人的头上狂刷战绩,杜疯子的大名也同样让明朝西路军实力倍增。
可在杜松的个人履历表上,我们却也看到了这样一段信息:
公元1608年,杜松接替李成梁就任辽东总兵,这也是杜松军旅生涯中第一次来到辽东区域。可就在同年,由于杜松在辽东作战不力,备受指责的杜松在一气之下选择了出家,也脱离了明朝的军旅和官场。
直到七年后的1615年,杜松才重新被启用。由于北方河套地区的蒙古部落再次入侵明朝边境,杜松被调往此地抵御入侵。直到1617年,杜松才重新回到山海关就任总兵。而此时距离随后的萨尔浒之战,也只剩下一年多的时间。
从杜松的履历表中,我们会看到一个敏感的时间线。1607年杜松离开辽东,而此时的努尔哈赤也仅仅创立了四旗人马,真正的满洲八旗编制根本尚未形成。
尤其在辽东地区女真各部落的分裂局面下,努尔哈赤在这一年依旧遭到乌拉部落的压制,直到同年的乌碣岩之战,建州女真才重创乌拉,并开始了逐步统一女真的全过程。
这也就意味着,当杜松重新回到辽东的时候,此时的努尔哈赤早已不是当年的努尔哈赤。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,杜松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个问题吗?在萨尔浒之战的首战阶段,当杜松不顾一切的轻装冒进,甚至带领一万人马就敢猛打猛冲来看,杜松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。
如果说开战前的杜松起码还回到了明朝军旅,相比较之下的马林和李如柏可就尴尬多了。
1599年,马林因故被免职处理,从此长期赋闲在家。直到萨尔浒之战开战前,马林才被重新任用,并被任命为北路军的统帅。也就是说,在与后金主力遭遇之前,马林已经20年未着铠甲,他对努尔哈赤的认知比杜松还要差。
尚间崖之战,除潘宗颜带领部分人马上山,马林釆用四周挖壕沟的形式,将自己的北路军主力困在壕沟之内,机动性更强的骑兵也同样锁在壕沟之中,而火器则铺设在壕沟之外。利用火器杀伤对手,随后再放出骑兵展开反击,这明显是明军对付北方诸多蒙古部落的常用手段。
可马林却忽略了那个最致命的问题——他的对手可是能将各蒙古部落按在地上碾压的后金八旗。
后金军凭借着重甲顶住了明军的火器,随后又填平了壕沟,由于壕沟内的明军骑兵丧失了机动性和冲击力的优势,伴随着后金步甲和骑兵的蜂拥而入,明军北路军也只能在追杀下抱头逃窜。
而在战后备受明朝朝野官员指责的李如柏也同样如此,赋闲在家20余年,萨尔浒之战前期才得到启用。且不说大战爆发时,李如柏已是66岁的老人,他唯一的优势也仅仅局限于长期居住辽东,其对努尔哈赤和后金政权有着最清醒的认识,但他的认知已经改变不了整个战局。
四路人马中,唯一一个长期具备作战经验的就是东路军刘綎,他曾在半岛山区里与日军作战,还曾在西南地区与缅甸大军作战,播州之战他也同样屡立军功。从内部平叛到与外军交手,刘綎的战绩都是相当彪悍。
但在他的履历表中,我们却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细节,半岛内的山区、西南地区的丛林和山脉,这些都不是适合骑兵作战的区域。这也就意味着,刘綎并没有与大兵团骑兵交手的经验,面对机动性极强的后金,刘綎在交手前已经先输了一局。
尤其他的东路军,多以朝鲜火枪手和南方明军步兵为主,面对铠甲精良的后金骑兵,刘綎的个人勇武再勇猛,他的步兵也难以抵抗骑兵的压制。
而在萨尔浒之战的最后战场上,史书就曾对东路军有过这样的记录:
胡骑数百,驰突而上,浙兵崩溃,须臾间厮杀
无余
,目睹之惨。
根据史料的记录,东路军曾有数千名浙兵结阵防守,后金军仅仅数百骑兵,就轻而易举的将这支步兵兵团杀的片甲不留。在冷兵器和冷热兵器交替的时代,骑兵面对步兵永远是碾压的结局。
不是刘綎无能,而是他的能力在萨尔浒的战场上完全得不到释放!
四位明军统帅,一个没有与骑兵对抗的经验,两个对努尔哈赤根本没有清晰的认识什么叫融资炒股,最后一位统帅还是一个66岁的老者,这仗还能怎么打?
马林萨尔浒努尔哈赤杜松辽东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票51配资网_最新股票配资平台_股票配资网首页观点